烈焰私服_新开烈焰sf_烈焰怀旧公益服-新区烈焰手游私服发布网站

Hi, 请登录

点燃热情,释放烈焰:探索火焰表达的情感连接

江苏省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案例

点燃热情,释放烈焰:探索火焰表达的情感连接

01

案例概要

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之根本任务,全面强化资助育人理念,当下学生资助工作面临“两个转变”:在资助理念上,从“助困”向“育人”转变;在资助渠道上,从单渠道资助向建立政府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转变。单一保障型资助手段已经无法解决贫困生的心理贫困问题。在发展型资助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心理扶贫理念,将解决现实问题、解决思想问题、解决心理问题结合起来,在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压力的同时,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发展观、幸福观,培育积极心理,从而激发贫困生内在的思想动力和心理潜能,让他们自主确定个人的发展方向,实现自助。

小兰(化名)来自一个农村家庭,入校时中考成绩排年级第一,性格内向敏感。她4岁时母亲离家出走,至今下落不明,父亲于2018年去世,她目前与年老体弱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家庭经济非常困难。家庭的不完整、亲情的缺失、经济上的窘迫是她不愿面对也不愿提及的,她害怕旁人怜悯和异样的眼光。她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贫困和孤独,宁愿自己过得艰苦些,也不愿轻易求助。

高一上学期小兰的成绩呈现下滑趋势,下学期成绩则严重滑坡。班主任在与她交流中发现她的自卑、焦躁心理较重,在班主任的引导下小兰勉强说出了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与同学交往困难以及学习上面临的压力大,导致自己内心压抑、消沉、悲观。她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有厌学情绪,对自己的未来感到非常迷茫和担忧,甚至夜晚严重失眠,情绪一度失控,并且拒绝学校任何层面的经济资助。

为此,班主任主动与学生家长、负责学校资助工作的老师取得联系,寻求多方面的帮助。学校资助工作人员主动与小兰的家长取得联系、及时沟通,对小兰进行了心理疏导;同时,班主任和其他任课老师对小兰的课业提供了专门辅导和帮助,为她制订了有针对性的学习帮扶计划,并加强情感交流。另外,班主任还发动班级同学主动帮助小兰,帮她增进同学情谊,小兰也更好地融入到了班级大家庭中。

经过两年的努力,小兰像变了一个人:学习充满动力,成绩平稳上升;性格也逐渐开朗了,积极向上,心存感恩。她还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最美中学生”“自强之星”等评选活动。2021年她已经成长为一名坚强乐观、活泼上进的高三学生,以最昂扬的姿态迎接高考的到来,对于人生的新阶段充满了信心和憧憬。

02

相关举措

学校资助工作人员打破以往单纯的以经济资助为目的的资助模式,突出以学生自我发展为中心,遵循学生工作规律和成长发展规律,本着资助育人的目的,有效推动学校资助工作从保障型向发展型转变,从而促使贫困生真正成长成才。

1、建立结对帮扶机制,解决学生实际困难

一方面,班主任和其他任课老师对小兰的专业课程进行专门辅导和帮助,制订学习帮扶计划,对知识重点、难点逐一突破,在这个过程中既达到帮扶的目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也增进了对小兰的了解,获得了小兰的信任。另一方面,班主任发动班干部、宿舍室友、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对小兰进行学习帮扶,做到有的放矢、精准帮扶,特别是同宿舍的室友,在帮扶的过程中她们加强了沟通交流,促进了感情的积累和友谊的巩固,做到了相互帮助、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同时,鼓励小兰积极参加优势学科的各类竞赛活动,比如小兰文笔很好,语文老师就鼓励她参加各级作文比赛,让她在活动中既锻炼写作能力,又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重新找回自我。

展开全文

2、将资助育人工作融入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促进育人功能的高效发挥

(1)开展励志教育活动,树立榜样的精神力量,激发受助学生内在发展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先扶志”。学校资助工作人员主动和小兰交流谈心,引导她正确认识自己所遇到的挫折,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也”等经典引导她磨砺心志,明白困难只是暂时的,并用身边励志成才学生的典型事迹,激励她要勇于冲出逆境,满怀激情地拥抱生活;同时将已毕业的励志成才学生请进校园,开展“励志讲坛”活动,借助榜样的力量,激发她产生战胜困难、不断前行的斗志。

(2)开展责任意识教育,培育学生自强自立人格。

班主任鼓励小兰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最美中学生”“自强之星”等评选活动,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品学兼优的典型人物发挥教育、引导、激励作用,将“扶困”和“扶志”相结合,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小兰在活动中既发展了自己的能力,增强了自信,又在校园内结交了境况相似的同学,逆境中他们相互扶持,感受着集体的温暖,小兰也不再独来独往,有了自己的朋友,慢慢改变了内向孤僻的性格,她感受到了自己不是一个人在奋斗,而是一群人在携手前行。

(3)开展感恩意识教育,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班主任不断引导小兰在学有余力之时要饮水思源,回报学校和社会。首先鼓励她竞选学生干部,为班级服务,她认真负责的态度和热情助人的行动赢得了班级同学的一致认可,这让她在精神上获得了归属感,在日后的集体生活中不断克服性格缺陷,变得更加自信,勇敢地摆脱自卑;其次鼓励她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小兰在校期间积极参加了“学雷锋”活动、“走进敬老院”活动、“学生资助政策进社区”等公益项目,这些活动既让她服务了他人,也锻炼了她多方面的能力,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3、做好贫困生心理疏导工作,引导形成健康的发展观,树立奋斗的幸福观,彰显资助人文关怀功能

(1)密切追踪、关注受助学生的心理发展。

对贫困学生的心理疏导一直是资助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为此,学校资助人员为这些学生建立了“家庭困难学生特殊群体信息库”。学校发动班主任主动与这些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内心,加强对他们的心理疏导工作,在精神层面给这些孩子更多鼓励和关爱。比如小兰的老师们会注意平时多以欣赏的眼光从正面评价她,帮助她在集体认同中获得幸福感,并引导小兰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暂时的困难,帮助她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面对个人的成长问题,老师们鼓励她想办法去解决,不能仅仅停留在问题表面,自怨自艾,更不能自暴自弃,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自身能力提升的过程。

同时,学校还建立了一支心理健康咨询的专业团队,开设了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和讲座,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状况,学会控制、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团队为每一名心理存在困惑的学生建立了“心理疏导档案信息袋”,密切关注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小兰就是经过学校开展的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和社会实践后,培育了健康的心理,有效疏解了心理困扰,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点燃热情,释放烈焰:探索火焰表达的情感连接

(2)有效保护受助学生隐私,拉近资助和学生的心理距离。

03

效果启示

小兰的案例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也具有一定的可复制性。小兰家住农村,从小就缺失母爱,再加上父亲去世,亲情的缺失导致她内心产生无助与孤独感。再加上经济窘迫,不善交际,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对她给予引导,她就很有可能会一蹶不振。很多贫困生都有类似情况,因此如何在实施经济资助的同时将育人贯穿到资助工作的全过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之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的转型,是学校资助育人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我们的几点经验总结如下。

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老师首先通过帮助小兰解决了学习困难,才慢慢获得了她的信任。在资助过程中又融入了感恩教育、励志教育、责任意识教育等,最终实现育人目的。因此,学生资助工作者必须俯下身子、沉下心来,详细了解学生的困难,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的同时再去解决思想问题,这样才能真正获得他们的信任,才更有利于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最终促进学生个人成长成才。

从被助逐渐转变为自助

在资助手段上,要注重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要将资助和育人相结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本案例中学校为小兰创设了各种条件来调动她的内在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其综合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增强其核心竞争力,让她建立自信,在面对未来的生活时有自信、有勇气、有能力迎接各种挑战,由被助向自助转变,最终实现自我发展。

将“心理资本”培育作为“心理扶贫”的重要手段

心理资本是国际心理学界的新理念,指从积极心理学方向研究如何实现人的心理健康、提升主观幸福感、激发个体的心理潜能。心理扶贫是发展型资助的题中之义,从心理扶贫角度强化贫困生的发展性资助,才能够解决贫困的关键问题,发挥受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校开展防治与发展并重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适应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本案例中学校资助人员从心理资本的希望、自我效能、乐观、韧性四个要素出发,借助日常交往、心理健康课程、团体辅导、社会实践等方式,为小兰点燃希望,增强其学习动力;帮助她增强自信,克服自卑情绪;培养她的乐观精神,消除其焦虑心理;提高其韧性,增强其抗挫能力。

江苏省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案例

数字

资源

识别左侧二维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获取

相关推荐

评论

  • 昵称 (必填)
  • 邮箱
  • 网址